编者按: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展现各二级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举措、成效与特色,学校特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活动。本期巡礼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1年的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2008年6月,九江学院组建医学部并成立基础医学院。2014年6月,经过优化学科建设,基础医学院保留了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两个一级学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000人。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三全育人,思政贯穿两个课堂”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守初心·担使命·九医心向党”为党建品牌,着力打造“医心向党·铸魂育人”教工党建子品牌和“医心向党·筑梦青春”学生党建子品牌,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7人,高级实验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教师队伍中,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金牌教授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浔城英才2人。此外,学院还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导1人,外校兼职硕导14人。学院设有四个行政科室和八个教研室,并拥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江西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医学科研中心(细胞精准治疗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此外,学院还设有法医病理研究所和九江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收站。
二、党建引领,筑牢育人根基
(一)创新党建模式,强化组织建设
学院党委不断探索党建新路径,凝练“党建引领三全育人、思政贯穿两个课堂”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全员育人格局、全程育人模式和全方位育人体系。通过建立各项工作检查反馈机制,强化组织凝聚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学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首届党代会以来,成功引进博士14人、硕士2人,其中党员博士8人,为党组织注入了新活力。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二)落实“两帮扶三联系”制度,助力师生发展
学院党委坚持落实“两帮扶三联系”制度,党员老教师帮扶青年教师,党支部和各部门帮扶特殊学生,党员干部联系班级,党员教师联系寝室,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教研室。通过走访教研室,深入一线教师,倾听教师心声,及时解决教师困难,并就学院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和服务管理效能征求意见建议。同时,学院工会积极组织各项文体活动,组建了羽毛球队、乒乓球队、气排球队,举行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促进教师间更多交流,丰富教工业余生活。




三、思政教育,铸魂育人
(一)课程思政全覆盖,提升学生素养
学院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党员教师发挥先锋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发展。近40门课程均加入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提升政治素养和人文修养。通过开展教风建设年、举办交流会、成立互助小组等系列活动,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指导和推动教学成效的实际举措,营造学院乐教乐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六个一工作模式”,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学院通过“六个一工作模式”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打造思政教育课外平台:一个“医心向党”红色学习小组,一个“医心向党”红色走读小分队,一支九医杏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一个九医立德讲坛,一个“九医杏林园”团委微信公众号,一个“医心聊吧”交流平台。“医心向党”红色走读作品分别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红色专项校赛特等奖和二等奖。九医杏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已与十多个单位建立对接志愿服务关系,暑期结合“三下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获“九江日报”“江西思政”“中央共青团”等主流媒体报道,并被九江市授予优秀志愿服务队,获得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团队;荣获全国善行100志愿活动“爱心团体”;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九医杏林园”微信公众号传递正能量,牢牢占领学生思想阵地,获九江学院2020年度最受喜爱新媒体奖、2023年度优秀新媒体账号。
四、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一)教学成果显著
基础医学整合创新实验教学团队获批2022年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以及九江学院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点。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与健康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评江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系统解剖学获2020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系统解剖学与药理学获江西省2022年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人次获江西省青年教学竞赛医科组二等奖。此外,学院还获省级教改课题4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3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






(二)科研成果突出
近年来,学院成功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省级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66篇。学院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创新,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应用型转型,服务地方发展
(一)围绕学校三大特色,落实人才培养
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大学文化”三大特色,积极探索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弘扬“医心向党”的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二)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转型



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与多家医疗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提供建设政策建议,引入企业资源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学院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六、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一)三全育人,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学院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全程育人;通过加强与企业、社区的合作,拓展育人空间,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修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通过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七、学院亮点与特色
(一)“医心向党”的“五红思政”具体做法


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医心向党”的“五红思政”教育模式,通过红色学习小组、红色走读小分队、红色志愿服务队、红色讲坛、红色交流平台等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二)品牌赛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学院创办的“解剖绘图大赛”“集体舞大赛”“医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创出品牌。学院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活动中屡创佳绩:在第二届“江西省创新创业大赛药学分论坛”大赛中获二等奖一项;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在2022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大赛中,获历史性突破,获金奖1项、铜奖2项;在2023年高等医药院校第三届大学生形态学绘图作品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2024年高等医药院校第三届大学生形态学绘图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三)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名学生获评“2020年九江市优秀共青团员”;学院团委获评2022年“九江市五四红旗团委”;2名学生干部荣获“浔阳区优秀共青团员”“九江市优秀志愿者个人”等称号。
八、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基础医学院将继续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带领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努力将学院建成特色鲜明、为培养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基础医学院供稿
责编:向真 审核:黄冬久 汪浩